爸媽矮孩子就註定矮嗎?留意成長關鍵,還是可以高人一等!

 


原文刊載於: 親子天下 生長謠言破解室 

眾所周知,「遺傳」與身高息息相關。然而,父母矮,孩子就註定矮人一截嗎?實際上,就有不少爸爸媽媽身高不高,但擁有高個頭的孩子;也有不少高挑的父母,孩子卻總是落在3%俱樂部。其實「遺傳」只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若能留意孩子的成長過程,給予適當的關注與協助,孩子突破先天的遺傳限制絕對不是夢想!

「醫師,身高是不是和遺傳有關?我和先生都不高,我的孩子是不是就註定長不高?」「我和太太明明很高,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麼矮小?」「遺傳是能夠克服的嗎?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順利長高呢?」林口長庚醫院/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新竹東元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邱巧凡分享著診間常遇到的求診問題,顯示出孩子的生長的確是現代父母相當重視也相當煩惱的議題。

孩子的最終身高是每個成長階段逐步累積的成果

「遺傳條件對於孩子的身高影響力佔了70-80%,儘管如此,遺傳決定的是孩子的成長潛力,而潛力能不能充分發揮,與成長過程中孩子的生理、心理是否健康?營養攝取是否充足適當、睡眠時間與品質是否正確充足、是否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等等因素息息相關。」邱醫師強調,「爸爸媽媽矮,孩子未必就註定矮人一截,兒童的生長,後天因素佔30%的影響力,聽起來雖然不多,但這30%的後天影響力,卻足以讓孩子最終身高與遺傳身高潛力差距5-20公分!」

坊間常聚焦於要把握孩子的黃金成長期,才能讓孩子順利抽高,邱醫師指出,「小朋友的成長過程其實相當漫長,從受精卵形成到長大成人的過程,會經歷好幾個階段,分別是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前的胎兒時期、呱呱墜地到一足歲的嬰兒時期、一歲到學齡前的幼兒時期、學齡至出現第二性徵前的兒童時期及開始出現第二性徵後的青春期。每一個階段孩子的成長,都會貢獻在未來的成人身高,換句話說,孩子的最終身高是每個階段的生長加總堆疊起來的結果。」

一般民眾多會誤以為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裡,青春期最重要?其實不然!「以身高貢獻度來說,胎兒時期就佔了30%,出生到一足歲佔15%,至於最漫長的兒童時期,長達八至十年,這整個階段所長的身高在未來成人身高中足足佔了40%的之多,而多數人認為最重要的青春期,其實只佔了15%。」邱醫師說,「每個時期都是成長黃金期!身高是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結果,千萬別輕忽孩子在每一個階段的成長,對於成長的關注與努力要從小奠定基礎,而不是到了最後衝刺的青春期才發現孩子已遠遠落後在起跑點,後續身高追趕不及,留下成人身高不理想的終生遺憾!」


及早發現成長異常 儘速就醫揪出問題

邱巧凡醫師認為,孩子的成長過程,每個階段都一樣重要!爸爸媽媽如何在孩子成長過程及早發現孩子的生長異常,並即時就醫,是兒童內分泌科醫師一直在努力宣導的重點!「生長曲線百分位生長速率與青春期開始的時間是家長關注孩子生長是否正常的三大重點!」

1.生長曲線百分位

若孩子身高或體重小於第三百分位,請務必帶孩子就診兒童內分泌科,評估矮小的原因,特別是會導致矮小的疾病,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2.生長速率

邱巧凡醫師說「孩子的生長不應該有空窗期!」「生長速率慢下來,是疾病警訊,當孩子一年長不到4公分,也請務必就醫!」

3.青春期開始的時間

現在性早熟的孩子越來越多,家長們一定要留意孩子第二性徵出現的時間,女孩如果8歲以前就出現胸部發育、陰毛生長等第二性徵,10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在9歲以前出現睪丸、陰莖長大、陰毛生長、變聲、喉結等第二性徵,便是「性早熟」。反之若女孩超過13歲、男孩超過14歲仍未出現任何第二性徵,則屬於「性晚熟」。性早熟與性晚熟對兒童的生長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有以上情形,請務必帶孩子就診兒童內分泌科,以即時正確診斷,把握黃金治療期。」

不少父母對於如何判斷孩子的生長是否正常感到困惑,邱醫師建議除了前述三個重點之外,觀察孩子與親兄弟姊妹間的身高差距也是一個方法,不管是身高被弟妹追上或超越,「建議手足都一起帶往就診給醫師評估,因為相同父母的手足身高通常不會有太大落差。」

從生活習慣落實與建立 為孩子做好身高管理有助發揮後天成長潛力

及早對孩子進行生長記錄與掌握,有機會突破先天遺傳限制,讓孩子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首先應從生活習慣的建立做起,包含營養均衡攝取、睡眠充足、規律運動等好習慣,應從小養成,邱醫師也特別叮嚀,「睡前一個小時盡量不要進食會讓血糖顯著上升的食物,同時也要避免食用含糖飲料與精緻澱粉,水果也不宜過量攝取,因為血糖上升是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的。」

孩子的身高可說是「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拼」,遺傳不是百分百,掌握成長關鍵,腳踏實地堅持下去,還是有機會逆轉勝,讓孩子高人一等!


邱巧凡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新竹東元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專長
兒童及青春期生長發育評估、身材矮小、性早熟、兒童肥胖、兒童糖尿病、兒童甲狀腺及內分泌相關疾病

版權所有:邱巧凡醫師, 轉載或引用請務必註明出處, 並附上原文連結, 謝謝您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