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 親子天下2024/9/30
- 青春期=成長黃金期?破解兒童成長兩迷思
- 生長激素不足的影響?認識生長激素缺乏症
- 孩子長不高,可以施打生長激素嗎?
- 良好生活習慣與正確治療,助孩子健康成長
性早熟,是指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及環境汙染增加,兒童性早熟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註1)。出版《成長旅程:一張親子共乘的單程票,一帖緩解家長擔心焦慮的良方》一書的邱巧凡醫師表示,若女孩在8歲以前出現乳房發育或長出陰毛,10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在9歲前出現性徵發育,就算性早熟。「性早熟會讓骨齡超前,導致長高時間不足,進而影響孩子最終的身高表現。」邱巧凡如是說。
除需注意孩子是否有性早熟的跡象外,家中有學齡兒的家長,也需留意以下三個警訊:
一、 兒童期的孩子,長高速度一年不足4公分。
二、 身高或體重在第3百分位以下或第97百分位以上。
三、 身高或體重從原來的百分位退步或進步25百分位以上。
當發現孩子有這些狀況時,父母應及早諮詢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
青春期=成長黃金期?破解兒童成長兩迷思
許多父母誤以為只有青春期才是孩子身高發育的黃金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邱巧凡提醒,孩子的身高是每個成長階段累積而來的成果,因此每個時期的成長都不容忽視。父母需從小持續關注孩子的成長,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介入,而非等到青春期才急於補救,卻發現為時已晚,導致成年後身高未達預期。
另一個也經常被誤解的觀念是「遺傳性矮小」,也就是說如果爸媽身高不高,孩子就註定長不高。邱巧凡表示,孩子的身高有80%會受到遺傳條件的影響(註5),但這並非影響身高的唯一因素。孩子的健康狀況、飲食,以及運動與睡眠是否充足,都會影響身高的表現,健康狀況與後天生活型態的不同是可以讓同一對父母生下的親兄弟最終身高相差高達5~15公分的差距。因此,健康的生活型態絕對值得家長與小朋友們努力落實。
生長激素不足的影響?認識生長激素缺乏症
生長激素是人體必需的賀爾蒙,由腦下垂體前葉製造分泌,促進骨骼、肌肉生長。當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時,孩子會表現為身材矮小與生長異常(註6)。邱巧凡說明,「生長激素缺乏症」指的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引發的疾病,需透過嚴謹的評估方能診斷。包含孩子一段時間生長趨勢的評估、其他合併症與特殊外觀、骨齡資訊、血液中生長因子的濃度,甚至是生長激素刺激測驗的結果、腦垂體下視丘核磁共振影像等。
針對生長激素缺乏症,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是施打生長激素。那麼,治療是否有黃金期呢?邱巧凡強調,越早發現,越早開始治療介入,治療效果越好。然而,她也提醒家長,並非所有的身材矮小都導因於生長激素缺乏。如果對孩子的成長有任何疑慮,應儘早前往兒童內分泌科進行詳細檢查,以免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孩子長不高,可以施打生長激素嗎?
小孩身高表現不佳,可直接請醫師打生長激素嗎?邱巧凡表示,生長激素的治療須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進行嚴格評估,確認孩子是否符合適應症,例如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症候群、SHOX基因缺乏症等疾病,才能透過施打生長激素來改善後續的成長。
「絕對不能因為孩子想長高就貿然施打!」邱巧凡呼籲,家長在決定進行藥物介入前,必須先釐清影響孩子成長的根本原因,並確認不存在其他風險,如惡性腫瘤等。透過專業兒童內分泌科醫師的評估,根據孩子的情況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良好生活習慣與正確治療,助孩子健康成長
由於生長激素治療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與毅力,對父母與孩子來說都是不容易的挑戰。最後邱巧凡強調,除了藥物的輔助外,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透過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和均衡營養,才能更全面地守護孩子健康成長。